网上有关“公和洋行的公司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公和洋行的公司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公和洋行
历史
19世纪
公和洋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是由一位英国建筑师萨尔维(William Salway)在香港创立。1858年,他从英国出发,途经香港前去探望在澳洲的父母,却在香港停留了下来。十年后的1868年10月1日,他在香港开创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就是后来的P&T的前身。1870年,事务所加入了一位随军的测量师W.威尔森(W.Wilson)。
1880年代,年轻的建筑师巴马(C.Palmer,1857年—1953年)加入该事务所,不久他参加汇丰银行总行大厦(第二代)的设计竞赛并获胜,他的成功奠定了巴马在事务所的地位,他成为此后近30年事务所的设计主持。1895年,他和合伙人、结构工程师丹拿(A.Turner)两人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RIBA),事务所也以他俩的名字重新命名为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
20世纪上半叶:上海时期
1912年(民国元年),事务所派乔治·威尔森(George Leopold Wilson,1880年—)和洛根(M.H.Logan)前往上海开设分所,并开始使用公和洋行这个中文名称。几年以后,威尔森和洛根成为事务所的正式合伙人和主持人,于是将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
乔治·威尔森来到上海后接到的第一个设计任务是位于外滩4号(现在改为3号)的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这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外观基本属于仿文艺复兴风格。1916年大楼建成,公和洋行也在上海获得了承认,并将行址也迁入该楼。
此后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公和洋行在上海陆续设计了一批颇具水准的建筑作品,成为上海实力最为雄厚的建筑设计机构。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约有10座是他们的手笔,几乎占到总数的一半,其中堪称代表作的有汇丰银行大楼、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和中国银行大楼。这些建筑今天均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其是否要申请世界遗产,也已展开讨论。
现状
公和洋行从中国大陆撤出后,继续以香港为基地发展业务,一般多采用巴马丹拿的中文名称。1970年代,随着香港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起飞,机构规模也日益壮大,员工人数也1960年代初的60多名发展到700多名,并陆续在以下地区设立分公司,拓展业务:
澳门
新加坡
台湾
泰国
马来西亚
中国大陆:上海、北京、武汉
与以往相比,该机构的建筑呈现出风格多元丰富的特色,体现多种文化传统和地域特征的影响,并赢取过香港与外地的许多奖项。
目前,巴马丹拿的合伙人已经不单只有英国背景,而是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也有相当比重为香港本地建筑师。
2003年,该机构在全球排名第52名。
关于“公和洋行的公司沿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依琴]投稿,不代表威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sdythymc.com/weimen/355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威门号的签约作者“依琴”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公和洋行的公司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公和洋行的公司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公和洋行历史1...
文章不错《公和洋行的公司沿革》内容很有帮助